无障碍门户|蒙文版 欢迎来到元宝山政府网! 今天是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走进元宝山 > 历史文化 > 特色文化

特色文化

【二十四节气习俗】

【立春】咬春是元宝山区的饮食文化,具有代表性食品是吃萝卜,俗称“咬春”。元宝山区人最喜欢吃脆萝卜,“心里美”,沾大酱,切片、切条、切丝,做馅等多种形式,咬春吃萝卜祈求一年安康吉祥。元宝山人在立春节日里,也有吃春饼的习俗。旧时,立春忌讳挑水和掏灰,民俗认为这天挑水,那么一年都要打瞌睡。如果立春掏灰,就掏掉这一年的好运。

【雨水】元宝山地区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带上礼物,回娘家拜望父母养育之恩。

【惊蛰】元宝山地区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。

【春分】春分时节,家家户户吃的春菜种类很多,如“曲麻菜”、小葱、萝卜缨、韭菜等。

【清明】家家吃荷包蛋或煮鸡蛋,有祭祖扫墓、踏青、赏春的习俗。尤其是祭祖扫墓,已成为元宝山地区的风俗,届时,除机关、学校集体组织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外,几乎家家户户上坟烧纸,祭祀先人,寄托哀思。还有踏青春游、荡秋千、放风筝一些体育活动。

【谷雨】古代,民间流传谷雨是日乃牛神生日,此日农户不役使耕牛,喂上好的草料,以供奉“牛神”,给农家带来丰收好运。

【立夏】元宝山地区有立夏“消夏”、“消暑”、“吃面条”的习俗。

【小满】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。祭车神为农村旧俗,传说“车神”为白龙,农家在祭拜时,祭品中有白水一杯,祭时泼入田中,祝水源不断。

【夏至】旧时百官放假3天。互相馈赠纳凉消夏物品。元宝山地区有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(吃面条),三伏烙饼煎鸡蛋”一说。

【立秋】元宝山地区一般家家户户都吃饺子。以羊肉芹菜馅最为流行。

【处暑】元宝山地区庄稼成熟丰收在望。虽然说到了处暑,但天气还是很热。

【白露】白露之后,清晨的露水一天比一天的厚,凝结成一团团的,白白的水滴,所以叫“白露”。

【秋分】旧时,秋分要祭月向月亮祈福。

【霜降】霜降吃红柿,认为这样可以御寒。

【立冬】俗称“交冬”。旧时,多在立冬日吃羊肉,以使自己当年冬天不怕冷。元宝山地区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。

【冬至】民间也有“冬至如大年”说法。冬至扫墓习俗仍存在,这仅限于对旧坟墓祭扫。表示冬至敬祖习俗。

【小寒大寒】小寒大寒,吃饺子过年。一年即将到头,按习俗,都该忙活着做些过年的准备。

【岁时习俗】

蒙古族

【兴畜节】蒙古语称“玛力音新敖如鲁呼”,节日无固定日期,多在立春至清明前后,以村落为单位择日举行。届时男女老幼聚集野外,将所有牲畜赶来查看膘情,并举行摔跤、说书、唱歌等娱乐活动,以祝未来五畜兴旺。

【祭敖包】农历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择日举行。敖包,蒙语“堆”的意思,以石块堆垒而成。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,后来成为蒙古民族祭祀的地方。祭敖包至实地进行,届时,喇嘛念经驱“邪”,俗人祈神降福,并进行赛马、射箭、摔跤、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,远近男女老幼踊跃参加。

【祭火】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日,祭前打扫庭院、房屋,准备祭火物品,并用木柴在火盆锅撑子上垒成四角框架,各角挂上五色新布条,火盆前放一方桌,上摆祭品。祭火于晚上星辰出全后进行,由长者点燃一把香,绕行住宅一周,然后到屋内将火点燃,并不时往火上滴洒奶油和酒,使火越烧越旺,这时长者率领全家老幼向火叩拜,以祈求“火神”驱灾降福,保佑平安吉祥。

汉族

【春节】农历正月初一(通称过大年)为春节,是汉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。旧时腊月后半月便忙起来,家家宰猪杀鸡,碾米磨面,置办年货。腊月二十后,备办豆腐、粘糕、豆包、馒头等食品,家家户户热气腾腾、干干净净,到处洋溢着喜庆和谐的欢乐气氛。

扫房。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:清洗各种器具、拆洗被褥窗帘、洒扫六闾庭院、掸拂尘垢蛛网、疏浚明渠暗沟。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、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。

贴春联。春联也叫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。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

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—窗花。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

贴年画。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通。

守岁。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,通宵守夜。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
除夕的上午,为家中供奉的神、佛、祖、仙及天地、灶王安放牌位,摆设供品,谓之“安神”。夜间守岁,灯火通明,彻夜不眠。有诸多讲究:大门口横放拦门棍,以防邪崇侵入;庭院铺撒谷草、秫秸、芝麻秸,引金马驹来食;各屋室住人与否,一律张灯燃烛,以示光明。忌说不吉利话,忌打碎器皿,妇女忌动针线。

年夜饭。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,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,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,饺子因为形似元宝,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“招财进宝”的吉祥含义。饺子中包4枚或8枚1角硬币(以示四平八稳),吃到者象征在新一年里时运最佳。午夜子时,家长向庭院四方焚烧黄表、草纸(俗称发神祗),院内架火,燃放鞭炮,然后全家团坐吃饺子,行年礼。吃饺子前晚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。

放爆竹。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。

拜年。新年的初一,人们都早早起来,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打扮得整整齐齐,出门去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

正月初五清晨,燃放鞭炮,吃饺子,撤掉供品,俗称“破五”。初六以后,恢复正常生活。

【元宵节】正月十五为元宵节,又称灯节或上元节。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鸣放鞭炮烟花,吃元宵,观灯。节日期间(正月初六至正月十六),城乡都有扭秧歌、踩高跷、背哥、小车会、舞狮子、跑旱船、耍龙灯、武术表演等娱乐活动。在农村,则以撒灯为主,夜幕降临,将白天备好的用油浸过的玉米芯等点燃,沿房前屋后、道路抛撒,几步一个,宛如一条火龙,甚为壮观。

【端午节】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,又称“端阳节”,俗称“五月节”。清晨,人们多赶往河边,据说,在太阳出来前用河水洗脸可去百病。家家窗前挂纸葫芦,门口插柳枝,窗台放艾蒿。也有用艾蒿叶子泡水洗脸的。儿童手腕、脚腕上系五色线,成人多在上衣腋下缀荷包。早饭多食鸡鸭鹅蛋和粽子。

【中秋节】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,又称八月节。人们把这一天视为团圆的象征。晚上,明月初升,全家聚在一起,在庭院中摆设香案,陈列月饼和各种水果祭月。人们观赏月色,品尝月饼,尽享天伦之乐。新中国成立后,中秋节已演变成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。

【腊八节】农历腊月初八日,清晨起来家家户户以黄米、芸豆、大枣熬粘米腊八粥。在麻雀未出窝前吃完,意来年麻雀不糟踏自家的庄稼。元宝山地区流行腌“腊八蒜”,把大蒜剥皮,用陈醋腌之,蒜绿汁红,酸辣可口,是春节期间的一种特殊佐餐品。

【送灶节】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送灶节,俗称小年,这是汉族一年中最后的一个节日。相传,这天,“灶神”便回西天述职(俗称“白罪”,即讲述人间善恶之事)。人们为防其“白罪”,在他走的腊月二十三夜晚(星辰出全时),包上饺子,摆上神供,焚香膜拜,为其送行,祈求其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。还有怕其乱说,用糖瓜、糖葫芦将其嘴粘住,故此日又有吃糖瓜之俗。新中国成立后,迷信内容革除了,以吃饺子、放鞭炮、庆丰收等习俗代之。

【添仓节】俗说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仓神(仓官)的生日,并有添仓、打囤之俗。清晨,在院子里用草木灰描一到多个大圆圈,中套小圆圈,象征粮仓。圈内划个大十字,十字交会处放五谷杂粮,并烧上香。面向房屋门的圆圈,外划一长方型框。为仓房门口,以寓五谷丰收,粮食满仓。这一天早饭,吃面条、豆包、粘糕。菜肴丰盛,以示粮食充足、生活富余。农家窗前悬挂独头蒜,可避孩子天花之灾。

【龙头节】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,又称“春农节”、“ 龙抬头日”。元宝山地区这天在天刚黎明时,家家焚香,用草灰自室内水缸下撒至井边,用谷糠自井边撒至水缸下,谓“青龙去,黄龙来”,以祈一年风调雨顺。全天禁动针、刀、剪子等,恐伤“龙头”。同时焚香燃艾熏虫,小孩背后佩戴“龙尾儿”(用花布块炒玉米花及秫秸棒成串成的彩串),家家煮食腊月留下来的猪头,炒食糖豆,鸣放鞭炮,以示春节到此结束。

回族

伊斯兰教节日或纪念日有八个,元宝山区穆斯林每年主要过三个:

【尔代节】俗称大开斋。每年伊斯兰教九月为“斋月”,凡回民中10岁以上健康人都进行把斋,每天从黎明到日落禁止饮食。一个月满,在十月初二或初三见月(见到新月牙为准)开斋。是日,回族人沐浴净身,着新衣,到清真寺做礼拜。拜毕,互相“拿手”(即伊斯兰教握手礼),以表示祝贺。家家做“油香”,互相馈赠。

【古尔邦节】于尔代节后70天举行,又称小开斋、“宰牲节”。是日,教民盛装、净身到清真寺作礼拜。富有之家宰牛、羊相互馈赠,但肉不外售,以济贫为尚。

【圣纪节】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辰逝世日,又称圣忌。当地清真寺举办圣会,由阿訇宣讲穆罕德的生平事迹。清真寺预备筵席,招待回族老乡及教徒。

【民间饮食习俗】

蒙古族饮食习俗

蒙古族以粮、乳、肉为主食,喜好炒米、砖茶、糖、白酒。

肉食品是蒙古族传统主食,主要为牛羊肉。肉食,蒙古族又称红食,通常吃法有羊背子、手把肉、烤、炖、爆炒、火锅等。节日或待贵客乃设全羊宴。奶食品种类有鲜奶、酸奶、凝奶、奶油、奶酪、黄油、奶皮子、奶豆腐、奶嚼口、奶茶、奶子酒等十几种。

元宝山地区蒙古族除聚居村仍保留炒米、奶茶等习俗外,饮食结构与汉族相差无几。

汉族饮食习俗

旧时,元宝山地区官商富户常年以细粮(大米、面粉)为主食,佐以鱼肉蛋和各种蔬菜,逢年节、婚丧、寿诞、待客大摆宴筵。以玉米、小米为主食,逢年节以黄米、面粉调剂,主要有粥、锅贴、窝头、玉米楂子、煎饼、干饭、粘糕、豆包等。菜以白菜为主,春夏食苣荬菜、苦麻子、婆婆丁等野菜,一日三餐,忙时二干一稀,闲时二稀一干,很少吃到大米白面。遇到荒年,以糠菜度日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居民饮食状况逐渐得到改善,但主食仍以玉米、小米为主。夏吃鲜菜,冬吃贮菜,不论贫富,三餐皆有咸菜。咸菜多以芥菜疙瘩、蔓菁或萝卜腌制,生食切条,熟食剁碎熬烂。

1980年后,城镇居民和农村绝大部分人口以大米、白面为主食,搭配一些小米等粗粮,个别山区仍以小米为主食。主食主要有馒头、花卷、饺子、烙饼、煎饼、包子、馅饼、面条、大米饭、小米饭、饸饹、烙糕、散状、粘糕、豆包等。副食以猪肉为主,牛羊肉、鸡、鱼、蛋辅之。蔬菜有白菜、芹菜、土豆、豆角、茄子、大头菜、辣椒、黄瓜、西红柿、蒜苗、萝卜、韭菜等,豆制品亦较普及。进入90年代后,庭院经济兴起,各地逐渐开始种植反季节蔬菜,农民冬季也能吃到大棚种植的鲜菜

回族饮食习俗

回族饮食以“洁净为相宜,污浊受禁止”。忌食驴、骡、猪、狗等非反刍畜类和一切贪残凶猛的鹰、鹞等食肉禽类,只食牛、羊、骆驼、鹿反刍畜类和兔、鸡、鸭、雁、雉等素食禽类。对可食的畜禽,也必须由阿訇宰杀。自然死亡的禁食。经阿訇宰杀的畜禽,亦不食脑髓、血液。主食品以米面为主。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,炸油香,设“九大碗”席。回民有饮茶嗜好。家家备有清洁讲究的茶具。禁嗜烟酒。

【第二节 饮食禁忌】

酒不及乱

元宝山地区在饮食礼仪生活中,一向是“无酒不成宴”、“无酒不成礼”。但饮酒时,更重要的是“酒不及乱”。违背了就会出洋相,受惩罚,甚至引来灾祸。如今在社会上,饮酒闹事、出事故的案例举不胜举,这些教训应引以为戒。

食无求饱

饮酒吃饭还应注意,饭前必须洗手,否则,被视为不讲卫生,没有共餐的道德。大家共同进餐、吃饭,不要光顾自己吃,要谦恭礼让。不要“扬饭”、“放饭”即不用手扬散饭中热气,不把吃剩下饭倒回原食器中,喝汤时不要大口、不要出声或满嘴喝得淋漓,吃饭不要大声喧哗、吧达嘴,不把骨头扔给狗吃,不要专拣自己喜欢吃的菜,不要当众弄口弄齿,张嘴剔牙,往桌下吐痰……及吃到最后等。这些行为都是饮食过程中不文明,严重者有毁人格、道德、甚至有辱国格。

用筷十忌

自古以来,用筷子讲究严格,作客不得持箸过“河”夹菜。但当主人用筷子老是给客人夹菜,也是让客人难以接受的礼节。用筷礼仪中有“用筷十忌”:

一忌迷筷,举筷不定;二忌翻筷,以筷从碗底挑菜拣食;三忌刺筷,以筷当叉戳食;四忌拉筷,持筷撕口中的鱼、肉;五忌泪筷,用筷从汤中捞物;六忌剔筷,以筷当签挑牙缝;七忌吸筷,将筷放在口中吃卤汁;八忌供筷,将双筷直插在饭碗中央;九忌敲筷,用筷击碗或桌;十忌指筷,用筷说话指点人。

民间口头熟语

元宝山地区方言属于中国北方冀鲁京语言区。早在清朝政府实施“移民实边”政策时,大批山东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等地流民进入元宝山地区。随之,山西、河北、北京及东北地区商人、手工业者入境,促使本地方言与多种地区语言的交融,元宝山人除保留浓厚的北方语言外,还渗透了冀鲁地区语言。元宝山区通行的俗语,分熟语、谚语、歇后语3个类别。

【固形熟语】着三不着两(不着边际)。四六不上线(不成体统)。八九不离十(差不多)。没那八宗事(没那回事)。一步三个谎(谎太多)。一根肠子八下挂(多方牵挂)。一肚子坏水(没好心眼儿)。仨亲的俩厚的(至近亲朋多)。八杆子戳不着(不是近亲)。气不打一处来(几方面的气集中)。两头不够人儿(双方都得罪了)。分不出里外拐(亲疏不分)。泥一把水一把(辛苦劳累)。松皮耷拉骨(松散、不紧凑)。低(蔫)头耷拉脑(精神沮丧)。待死不殃活(半死不活)。说嗓子外话(说不该说的话)。抬头不见低头见(经常见面)。心里明白腿找镖儿(明知故犯)。摽着膀子干(齐心协力)。张跟头找把式(竭尽全力)。惹不起还躲不起(怕事退让)。吃香的喝辣的(生活的好)。嚼舌头根子(说瞎话)。碗大勺子有制(Zer)儿(有标准定量)。贷到地头死(货运到出售地价格再低也得售出)。连汤苟不牢(说话口齿不清;不利落)。拉舌头扯簸箕(串闲话)。粗葫芦大嗓(说话嗓门高)。打哈哈凑趣儿(插科打浑,开玩笑)。嘎巴溜丢脆(干脆、果断)。好心做了驴肝肺(好心不得好报)。大眼儿瞪小眼儿(彼此茫然无措)。腰掖着扁担横撞(横行霸道)。找不上四至(不知东南西北)。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(早晚脱不掉)。不看僧面看佛面(照顾有关人的脸面)。求爷爷告奶奶(到处求告)。咬着草根渗着去(靠边别作声)。一筐木头砍不出一个寨子(无用之人)。眼里揉不得砂子(受不了半点欺辱)。灶坑打井房笆开门(不与人交往)。听风就是雨(盲目听信)。转不过磨儿来(想不通)。翻不过花儿来(理解不了)。打骡子马惊(打了他人另外人受惊吓)。哪打铧子哪住犁(干到哪儿算到哪儿)。一辈子看不见后脑勺儿(永远没出息)。蹬鼻子上脸(得寸进尺)。不得烟儿抽(受气)。烟不出火不进(闷不作声,不表态)。锯响就有沫儿(只要干就会有成果)。不知哪块云彩有雨(对好坏难做预略)。背着抱着一般沉(两种后果都一样)。吃一百石豆子不嫌豆腥气(失败也不吸取教训)。帮虎吃食儿(为虎作怅)。抱着硬杆子晃(靠权贵混事儿)。砍的不如镟的圆(假的总说不成真的)。现上轿现扎耳机眼儿(做事不作准备)。赶上门子不是买卖(主动去做反不好办)。哪壶不开提哪壶(专提忌讳话)。打皮了骂滑了(打骂教育,适得其反)。陈谷子烂芝麻(翻旧帐)。吃凉不管酸(不尽责任)。心急吃不了热豆粥(欲速则不达)。人是衣裳马是鞍(衣服好,人就精神;鞍辔好,马也精神)。手巧不如家什妙(干啥用啥工具)。粳米白面不如小米长远(过日子要从长远考虑)。人有脸,树有皮(要有自尊心)。磨刀不误砍柴工(准备工作重要)。贪多嚼不烂(不可操之过急)。远来的和尚好念经(外来的人就受尊重)。打乌麦的眼睛往上看(对人只看有权有势的)。破家值万贯(破旧东西聚起来也值钱)。秤杆离不开秤陀(密切难分)。无风不起浪(事出有因)。包子有肉不在褶上(不要只看表面现象)。喜鹊老鸽登旺枝儿(人往高处走)。胡扯六拉拉(瞎说一阵)。

【特殊熟语】元宝山地区口语词汇中,有在三音词后加语气助词“的”的特殊短语,形体也较固定,都属形容词性。所表的性质状态多含贬义的感情色彩,“的”字加重语气。结构上多嵌入“大”“不”“个”之类虚字。

齐大糊的(大伙)。黑大糊的(黑糊糊)。急大赖的(急躁)。熊大赖的(软弱无能)。贼大留的(惶恐)。稀大拉的(稀少)。松大拉的(松散)。馋大拉的(咀馋)。怵大拉的(有些胆怵)。湿大漉的(湿漉漉)。潮大糊的(潮湿,半傻)。热大糊的(发热)。臭大哄的(发臭)。沉大噜的(沉甸甸)。甜不稀的(不正的甜味)。甜不唆的(轻贱味儿)。苦不汲的(发苦)。酸不汲的(发酸)。倔不汲的(脾气倔)。冷不丁的(突然)。乍不楞的(刚开始)。硬不撅的(发硬)。彪不楞的(粗鲁莽撞)。艮不英的(口感脆而韧)。巴不得的(求之不得)。乐不得的(喜欢那样)。恨不能的(迫切求成)。闷不出的(不好说话)。敖不登的(一种怪味)。来不来的(想不到竟……)。动不动的(经常)。美个滋的(美滋滋的)。死个丁的(呆板)。软个囊的(发软)。鼓个囊的(装得鼓鼓的)。尿个汲的(有点滑稽)。火出燎的(发烧)。滑出溜的(发滑)。灰儿划的(抹糊,不清晰)。悄儿袅的(轻轻的悄悄的)。披儿片的(不整洁)。松个胧的(不紧不挤)。松个搭的(松搭搭)。懒个踏的(不勤苦)。悄默声的(肃静)。十拉五的(偶而)。忽剌八的(忽然间)。何苦来的(何必呢)。好模样的(好好的)。粘支歪的(发粘、不爽快)。阴乎拉的(阴天)。稀烂贱的(很贱)。可惜了的(可惜)。苦渗渗的(带苦味)。可怜见的(可怜)。怪可怜的(可怜)。紧巴紧的(很不宽裕)。烂渍歪的(稀烂)。

民间口头谚语

蒙古族

泥土里能长圣洁的莲花,茅屋里可出盖世的英豪。将雏鹰放在地上,终究会重返蓝天。把公鸡抛向空中,终究会坠落地面。穷念“玛尼珠”,莫如饮牲畜。好睡者无虑,好吃者无能。好春雪多,赖秋雨多。骏马要由驹驯,名人须从幼教。领口不正衣襟歪。言语诚实为美,狐皮红色为贵。贼人灰溜溜,病马颤抖抖。没牙的老狗,偏要攒骨头。守家的智者,莫如跑外的愚人。只要心灵计巧,能从猴嘴夺棘。懒汉门前无烧柴,馋婆屋里无荤腥。烟多屋子暖,毛多家底宽。刻薄的人没有朋友,奸猾的人无有信用。不愿见的人见三面,不想走的路走三遍。恭敬爸爸别忘叔,孝顺妈妈别忘舅。亲戚居住远点好,井与柴垛近点好。行善人如春草日有所长,作恶人如磨石日有所损。好马在力气,好汉在成气。坏人乘机作怪,豺狼趁雨叼羊。豹子的斑纹在身外,男子的成气在胸中。鸟靠翅膀兽靠腿,人靠智慧鱼靠尾。马在软地上好打前失,人在甜言上易栽跟头。困难时的勇气宝贵,幸福时的警惕可贵。合群的喜鹊能捕鹿,齐心的蚂蚁可吃虎。说慌人嘴里“真的”多,虚伪人嘴里“可怜”多。诺颜(官人)喜欢拍马屁的人,馋狗喜欢好拉屎的人。不停奶的母马难渡春季。母畜好好一窝,公畜好好一群。没有羽毛的鸟不能飞翔,没有礼貌的人被人耻笑。

汉族

【平时口头谚语】远亲不如近邻,近邻不如对门。儿不嫌娘丑,狗不嫌家贫。与人方便,自己方便。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。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蝇。画龙画虎难画骨,知人知面不知心。好狗护三邻,好人帮三村。交人要交心,浇花要浇根。只要原物在,不怕胡厮赖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。众人一条心,黄土变成金。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。没有不透风的墙。不做亏心事,不怕鬼叫门。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。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。强扭的瓜不甜。墙倒众人推,鼓破众人捶。猪肉贴不到羊身上。脚上泡自己走的。一口吃不成胖子。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不养儿不知父母恩。人往高处走,水向低处流。舌头再硬顶不出腮。一槽拴不住俩叫驴。树大自直。一顿吃伤,两顿喝汤。饭后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。

【节气口头谚语】秋冻春捂,胜似药补。清明种麦粮满仓,过了清明一把糠。立夏到小满,种啥都不晚。紧赶慢赶,芒种开铲。头伏萝卜二伏菜,三伏不晚种荞麦。六月六,看谷秀。谷见谷,五十五。八月葱,九月空。九月九,大撒手。地耪三遍,黄金不换。地耪八遍饿死狗,墙倒八遍使好泥。种地不用问,全凭水和粪。春比粪堆,秋比粮堆。有收无收在于水,多收少收在于肥。有福无福,豆茬种谷。干耪干趟如上粪,湿耪湿趟如加棍。野土换家土,一亩顶二亩。山地浇上水,快把粮仓垒。山上没有树,水土保不住。猪(毛菜)来半,马(齿菅)来旱,灰菜来了吃饱饭。秋分无生田,开始动刀镰。牛喂三九,马喂三伏。

【气候口头谚语】晚云接驾,不阴即下。天上起龙斑,下雨不过三。天上浮云走,地下晒死狗。顶风云,顺风雨。早上下雨一天晴,晚上下雨到天明。朦虫扑脸,大雨不远。日晕风,月晕雨。日落胭脂红,不雨就是风。早鸦叫阴,晚鸦叫晴。雷雨三过晌。水缸穿裙山戴帽,燕子钻天蛇过道。云行东一场空,雨行西披蓑衣。风刮一大片,雹打一条线。鸡叫起风,刮到掌灯。麻雀成群下大雪,乌鸦成群寒潮来。一九二九难伸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。

【民间口头歇后语】

元宝山地区民间歇后语,源于明清时期,长期以来,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歇后语,具文学性、故事性于一体,并富有生动、有趣、幽默、简洁、辛辣和讽刺的意味。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。

墙上挂帘子—没门。猴子爬竹杆—过节。庙后还愿—外行。孔夫子搬家—净输(书)。醉雷公—胡批(霹)。老鼠上秤盘—自称(秤)。脚面子水—平趟。猪鼻子插葱—装相(象)。飞机上下棋—高手。胸前长草—心慌(荒)。胸铺上挂笊篱—劳(捞)心。冻豆腐—难办(拌)。荞麦皮打浆子—不沾。柜厨没拉手—扣门儿。牛皮灯笼—里边亮。猫哭老鼠—假慈悲。猪八戒摔笆子—不侍侯(猴)。马路上挂钟—群众观点。小鸡穿毡疙疸—踢打不开。黑瞎子叫门—熊到家了。一口吃二十五只老鼠—百爪挠心。秫秸杆打狼—两头害怕。一张纸画个鼻子—好大脸。杆面杖吹火—一窍不通。小葱拌豆腐—清二白。耗子钻风箱—两头受气。十五个吊桶打水—七上八下。赵匡胤卖包子—御驾亲征(蒸)。黄鼠狼给鸡拜年—没安好心。螃蟹过马路—横行霸道。卒子过河—有去无回。泥菩萨过江—自身难保。七个人睡两头—颠三倒四。八月十五的月亮—正大光明。三九天穿裙子—美丽动(冻)人。三伏天穿皮袄—里外发烧。耗子钻茶坛—口口咬词(瓷)。耗子啃书本—咬文嚼字。西瓜地散步—左右逢圆。米汤浇头—糊涂到顶。铁公鸡—一毛不拔。碟子里扎猛子—不知深浅。猪八戒的脊梁—无(悟)能之辈(背)。一百斤面蒸个寿桃—废物点心。窗口吹喇叭—名(鸣)声在外。丈二和尚—摸不着头脑。铁匠铺下雹子—冰火不同炉。捞鱼鹳打前失—全凭嘴支着。井底的蛤蟆—没见过大天。电杆上绑鸡毛—好大的胆(掸)子。看三国掉眼泪—替古人担忧。黄鼠狼下耗子—一窝不如一窝。狗咬吕洞宾—不认真假人。梁山的军师—无(吴)用。半天云吊口袋—装风。罗锅子上山—前(钱)紧。二齿勾挠痒痒—硬手。磨道的驴—听喝。张飞纫针—大眼瞪小眼。韩信点兵—多多宜善。

中科汇联承办,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,portal门户,舆情监测,搜索引擎,政府门户,信息公开,电子政务